知识图谱学习(1.2):起源与发展

知识图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60年,在人工智能的早起发展中,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分支,一个是符号派,注重模拟人的心智,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符号表示人脑中的知识,以此模拟人的思考、推理过程;另一个是连接派,注重模拟人脑的生理结构,由此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这个时候提出了Semantic Networks,也就是语义网络,作为一种知识表示的方法,主要用于自然语言理解领域。

在1970年,随着专家系统的提出和商业化发展,知识库(Knowledge Base)构建和知识表示得到重视。专家系统的主要思想认为专家是基于脑中的知识来进行决策的,所以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应该用计算机符号来表示这些知识,通过推理机来模仿人脑对知识进行处理。早期的专家系统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基于框架的语言(Frame-based Languages)和产生式规则(Production Rules)。框架语言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类别、个体、属性等,多用于辅助自然语言理解;产生式规则主要用于描述逻辑结构,用于刻画过程性知识。

1980年,哲学概念“本体”(Ontology)被引入人工智能领域来刻画知识。1989年,Tim Berners-Lee在欧洲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发明了万维网,人们可以通过链接把自己的文档链入其中,在万维网概念的基础上,1998年又提出了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与万维网不同的是,链入网络的不止是网页,还包括客观实际的实体(如人、机构、地点等)。

直到2012年Google推出了面向互联网搜索的大规模知识图谱,宣告了知识图谱的诞生。此后的工业界和学术界便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知识库以及面向不同领域的知识图谱,如科学领域、医学领域、商业领域等。